2025年8月22日至23日,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曲艺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课题组赴岫岩满族自治县,针对当地东北大鼓(又名“奉天大鼓”“奉派大鼓”“辽宁大鼓”)、单鼓及皮影戏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代表性项目展开专项田野考察工作。考察由项目首席专家、沈阳音乐学院原副院长冯志莲教授带队,汇聚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原副主任张刚、朱飞跃研究员,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周琪,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蒋慧明副所长(主持工作),辽宁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李囝教授,鞍山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周燕教授,天津音乐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贾怡教授,南京晓庄学院樊凤龙教授及辽宁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耿柳等传统艺术研究及非遗保护领域的专家、学者。此次考察旨在通过系统性田野工作,挖掘民间曲艺等资源,了解其生存现状,为曲艺研究采集实证文献与学术样本。
22日,课题组首站抵达石灰窑镇大阳沟村,考察曲艺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东北大鼓”的活态传承情况,现场观摩传承人孙景洲、于晓霞、王福玲、唐鑫等民间艺人的精彩展示。老中青三代传承人同台献艺,充分展现了这一曲种深厚的民间根基与艺术活力。演出后,课题组与传承人围绕曲本存佚、唱腔流变、表演程式展开深度访谈,重点对艺人唱腔进行了影音录制整理,为后续东北大鼓音乐、文学、表演等方面的归纳与传承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23日上午,课题组深入偏岭乡荒沟村,对曲艺类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单鼓”进行实地考察。单鼓又名“太平鼓”“跳家神”“铛鼓子”,俗称“烧香”。岫岩县王云学、王云明等组成的“王家班单鼓”传承人展示了传统曲目《火龙十二部》,以说唱相间、鼓乐伴舞的形式,娓娓道来传统家风训诫。曲目内容倡导勤俭、孝亲、向善,深刻体现了单鼓在当地作为伦理教化载体和社会记忆的功能,展现出浓郁的地方道德文化与民俗生活气息。在观摩后专家、学者对此寄予高度认可,指出单鼓这类劝善题材具有极高的曲艺学、音乐学、舞蹈学、民俗学及艺术人类学研究价值。课题组计划后续通过口述文本转录、音乐记谱、舞蹈动作捕捉与表演场景记录,系统梳理其文化艺术内涵,探索其“非遗”保护升级、学术研究延伸的渠道。
鉴于当地东北大鼓与皮影戏等其它艺术门类的密切关联,同日午后,课题组赶赴前营子镇养老院,探访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皮影戏。五位民间艺人组成的皮影演出班底以精湛的操纵技艺、地道的地方唱腔、娴熟的伴奏,展示了传统皮影剧目《血书记》(卷一)。课题组通过考察,直观了解岫岩皮影戏的文本特征,以及老艺人的操纵技法、唱腔特征和伴奏方法,同步记录艺人传承经验与现存困境,为研究曲艺与戏曲之间的演变、流传提供了珍贵文献。
此次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课题组赴辽宁省鞍山市岫岩县的田野调查,不仅为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同时也为曲艺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提供了扎实的实证基础,更揭示了曲艺在多学科研究中的独特价值——从文献学的“活态文本”到艺术人类学的“文化实践”,从民俗学的“地方知识”到非遗传承研究的“当代路径”,对岫岩地区曲艺类及相关艺术门类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研究,成为了连接民间传统与理论创新的重要桥梁。
网络排版及发布 | 张原子昂 张若晨
一审一校 | 魏凌霜
二审二校 | 张微微
三审三校 | 周燕 徐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