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搭建传统曲艺与音乐教育深度对话的桥梁,10月27日,音乐学院“曲艺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再度启幕。本次活动由褚晓冬副院长主持,特邀岫岩东北大鼓省级传承人、鞍山市C类领军人才王福玲,及东北大鼓三弦伴奏师富贵安担任主讲嘉宾,音乐学院副院长栗琳、见习院长张微微与全体学科教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共同参与。

在本次活动中,褚院长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战略高度,系统阐释了东北大鼓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价值。她指出,作为辽宁地区极具代表性的传统曲艺形式,东北大鼓不仅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更为音乐教育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实践素材,对培养未来教育工作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理念具有独特作用。栗院长从高校美育创新角度强调,将地方非遗艺术有机融入高等教育体系,既是探索新时代美育工作“理论联系实际”创新路径的有益尝试,也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示精神的重要实践。张院长指出,通过系统培养具备非遗技艺传承能力的音乐教育人才,能够使美育工作更加扎根文化沃土,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价值观塑造和心灵培育方面的独特功能,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美育体系提供坚实支撑。

在活动中,王福玲老师以“地方非遗的当代生命力”为主题,系统梳理了东北大鼓的发展脉络——从起源于民间的说唱艺术,到成为承载辽宁地域文化记忆的非遗瑰宝;同时,她结合实例拆解了东北大鼓“一板三眼”的基本节奏特点与“说、唱、做”结合的演奏常识,让在场师生快速掌握艺术精髓。随后,王福玲与富贵安老师默契配合,现场演绎东北大鼓经典唱段《杨八姐游春》,婉转的唱腔、生动的表演搭配悠扬的三弦伴奏,将传统曲艺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鼓韵声声不绝耳,文脉薪火永相传。本次“曲艺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为音乐学院师生打开了了解东北大鼓的窗口,更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校园落地发芽。未来,学院将持续联动非遗传承人,推出更多包含技艺讲解、现场演绎的特色传承活动,为培养兼具传统曲艺素养与文化传播能力的新时代音乐教育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更多力量。
网络排版及发布 | 张若晨 王瑞晗
摄影 | 宗怡琛 李 艺
一审一校 | 宗怡琛 李 艺
二审二校 | 张微微 褚晓冬
三审三校 | 徐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