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河南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民族音乐学博士、博士后王鹂老师为我们音乐学院部分教师做了一场聚焦民族音乐学前沿理论的线上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王老师介绍了民族音乐学理论发展的时代背景。王老师指出,声韵感知认知原则强调在历史维度下的实践性,通过新光韵再现解决内特尔理论问题,同时对新音乐类型进行划分,回应民族音乐学的现实困境,并通过R乐谱分析寻找音乐类型转变的现实证据。
王老师指出,声韵感知音乐理论具有多方面的学术贡献。它在既有研究脉络上,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概念和分析路径,回应学理问题;划分新的音乐类别,解决音乐类型变迁引发的现实问题;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可能,强调研究方法融合的必要性,能为音乐教育、创作、改编及转型等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在本土化实践方面,该理论也给出了清晰的方向。在原生态保护方面,要保护传统音乐文化栖息地和传承人,严守“非遗保护”底线;借助新媒介呈现三种音乐文本,通过新光韵再现机制保留音乐文化“光韵”的可追溯性;在音乐教育中普及传统音乐文化,以声韵感知认知模式确保表演者具备文化特质并在表演中呈现出来;建立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梯度,采取“双轨制”,在“既有光韵”和“新光韵”间寻找动态平衡,实现传统音乐文化的真正保护。
讲座最后设置了互动环节,参会人员积极提问,就声韵感知音乐理论在不同音乐文化中的应用、与其他新兴音乐理论的关系等问题与王鹂老师展开深入交流。
此次讲座为民族音乐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了研究视野,激发了新的研究思路,对推动民族音乐学在新时代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排版及发布 | 张原子昂 张若晨
一审一校 | 栗琳
二审二校 | 张微微
三审三校 | 周燕 徐铁军